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坚持精准扶贫原则,系统推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以自身发展带动对口支援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动员。成立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扶贫工作。校领导带队深入受援地,实地调研、走访慰问、指导开展扶贫工作。组派驻村工作队入村帮扶,每年列支扶贫工作专项经费。召开全校 “扶贫日”活动暨精准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大会,广泛宣传动员,并部署学校扶贫工作。建设专题网站,在《武汉理工大学报》设置扶贫专栏,报道学校扶贫工作情况。学校各职能部门主动制定扶贫方案,号召广大师生、离退休干部走进贫困地区,结对帮扶。
精确定位,科学分类施援。与湖北省及相关县市扶贫办建立固定联络机制,学校工作队与共同对口帮扶同一受援地的市县扶贫工作队形成联动机制,工作组成员与受援地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形成会商机制,科学分析、精确定位受援地需求。制定《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规划,分类施援。在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九池村开展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和“三万”活动,帮助九池村科学制定脱贫方案,优化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秭归县和五峰县开展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强与受援地的合作。
精准发力,注重扶贫实效。通过与孤寡老人结对持续帮扶、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共建、干部驻村帮扶、青年教师挂职扶贫等措施,下移帮扶重心。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契机,到受援地开展规划调研、规划设计。2014年帮助英山县南河镇完成规划修编工作,2015年完成《襄阳市保康县九池村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规划》编写工作。投入百万元帮助保康县分水岭、洪家院、三岔、高碑、蜡烛山、九池等村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持,发展富民产业。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问需于民,帮助洪家院村架起连心桥,解决了50多户群众的出行问题及分水岭等四个村的“村村通”问题。
精炼项目,打造扶贫品牌。建设农业基础强化项目,帮助当地挖掘具有销售推广潜力的农副产品。为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市场营销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通过受援地特色农产品校内推介会、爱心农产品认购等活动,扩大爱心采购范围,优先采购受援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进科研项目扎根贫困区,通过联合申报、定向资助、重点支持等形式,优选一批扶贫支援重点科研项目落地扶贫点,带动受援地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与对口支援地区共签署科技合作项目11项,合同金额291.59万元,合作共建校企研发基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