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组织好公共体育教学。学校目前开设30余门不同运动项目的公共体育课,学生可根据兴趣及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选项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体育培养的需求。2010年起学校又面向研究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目前体育课已经全程覆盖在校生的修业年限。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平台作用,将养成学生平时锻炼习惯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采取让学生自觉登记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突出特色,抓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2013年,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学校特色和专业定位重新制定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和运动训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体育人才培养的通识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其中游泳、潜水、海上救生、帆船等涉海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日趋完善,特色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意向的不同,建立了涵盖国家、省、市级在内的专业队伍、体育俱乐部、校内基地等不同性质的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实践途径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资源共享,推进校内外合作交流。学校与青岛市体育局签署协议,就体育科学研究、体育人才培养、体育课程开发、体育项目训练、双方师资资源共享、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体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与韩国、法国等相关高校在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面开展交换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效提升了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水平。
加强激励,提高训练与竞赛水平。学校组建了田径、排球、拳击队(女子)、篮球队(男、女)、游泳队、乒乓球队、帆船队等专业队伍。学校通过实施针对这些学生的奖学金、学费减免政策、学分认定等系列管理办法,使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成绩日渐提高。
认真组织,大力开展校园体育运动。学校大力倡导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扩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除每年定期举行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传统赛事外,还支持和鼓励各院(系)开展趣味运动会和定向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比赛等小型赛事,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